从建立连接到接收响应的完整流程:探究建立连接时何时需要地址

一、引言

在网络通信过程中,从建立连接到接收响应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流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如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接收响应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地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从建立连接到接收响应的完整流程,并重点探讨建立连接时何时需要地址。

二、建立连接

1. 初始阶段:在网络通信的初始阶段,两个设备需要进行连接。这通常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
2. 地址的角色: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地址是不可或缺的。设备需要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来识别彼此。IP地址用于识别设备所在的网络位置,而端口号则用于识别设备上的特定服务。
3. 建立连接的流程:

(1)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包括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2)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请求来源,并决定是否接受连接。

(3)如果服务器接受连接,将返回一个确认信息,包括其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号。

(4)客户端接收到确认信息后,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

三、数据传输

1. 数据传输的启动:一旦建立了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就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2. 地址的重要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地址仍然非常重要。设备需要依赖之前建立的地址(IP地址和端口号)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地传输到目标设备。
3. 数据传输的流程:

(1)发送方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将数据传输到目标设备。

(2)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数据的来源,并进行处理。

四、接收响应

1. 响应的发起: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通常会有一个响应过程,以确认数据已成功传输。
2. 地址的作用:在响应过程中,地址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响应需要发送到正确的客户端,而客户端需要依赖之前建立的地址来识别响应的来源。
3. 接收响应的流程:

(1)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包括其IP地址和端口号。

(2)客户端接收到响应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响应的来源,并处理响应信息。

五、完整流程概述

从建立连接到接收响应的完整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包括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2.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请求来源,并决定是否接受连接。
3. 如果服务器接受连接,将返回一个确认信息,包括其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号。
4. 客户端接收到确认信息后,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
5. 发送方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将数据传输到目标设备。
6.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数据的来源,并进行处理。
7. 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包括其IP地址和端口号。
8. 客户端接收到响应后,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确定响应的来源,并处理响应信息。

六、结论

在整个网络通信过程中,从建立连接到接收响应,地址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无论是在建立连接、数据传输还是接收响应阶段,设备都需要依赖地址来识别彼此并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因此,对于网络通信而言,地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TCP和UDP之间的区别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 当客户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 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 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 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现在Internet上流行的协议是TCP/IP协议,该协议中对低于1024的端口都有确切的定义,他们对应着Internet上一些常见的服务。 这些常见的服务可以分为使用TCP端口(面向连接)和使用UDP端口(面向无连接)两种。 说到TCP和UDP,首先要明白“连接”和“无连接”的含义,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说明,就是打电话和写信。 两个人如果要通话,首先要建立连接——即打电话时的拨号,等待响应后——即接听电话后,才能相互传递信息,最后还要断开连接——即挂电话。 写信就比较简单了,填写好收信人的地址后将信投入邮筒,收信人就可以收到了。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连接可以在需要痛心地双方建立一个传递信息的通道,在发送方发送请求连接信息接收方响应后,由于是在接受方响应后才开始传递信息,而且是在一个通道中传送,因此接受方能比较完整地收到发送方发出的信息,即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比较高。 但也正因为需要建立连接,使资源开销加大(在建立连接前必须等待接受方响应,传输信息过程中必须确认信息是否传到及断开连接时发出相应的信号等),独占一个通道,在断开连接钱不能建立另一个连接,即两人在通话过程中第三方不能打入电话。 而无连接是一开始就发送信息(严格说来,这是没有开始、结束的),只是一次性的传递,是先不需要接受方的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了,就像写信一样,我们只是将信寄出去,却不能保证收信人一定可以收到。 TCP是面向连接的,有比较高的可靠性, 一些要求比较高的服务一般使用这个协议,如FTP、Telnet、SMTP、HTTP、POP3等,而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使用这个协议的常见服务有DNS、SNMP、QQ等。 对于QQ必须另外说明一下,QQ2003以前是只使用UDP协议的,其服务器使用8000端口,侦听是否有信息传来,客户端使用4000端口,向外发送信息(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般的显IP的QQ版本中显示好友的IP地址信息中端口常为4000或其后续端口的原因了),即QQ程序既接受服务又提供服务,在以后的QQ版本中也支持使用TCP协议了。

主机a向主机b发起一个http请求并得到响应,请问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哪些步骤

不同协议的通信方式有不同的过程。 图书馆查资料比较好,ccie ccna ccnp等书里讲的很详细http协议,3次握手用户的点击导致浏览器发起建立一个与Web服务器的TCP连接;这里涉及·—次“三次握手”过程——首先是客户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小的冗余消息,接着是服务器向客户确认并响应以一个小的TCP消息,最后是客户向服务器回确认。 三次握手过程的前两次结束时,流逝的时间为1个RTT。 此时客户把HTTP请求消息发送到TCP连接中,客户接着把三次握手过程最后一次中的确认捎带在包含这个消息的数据分节中发送以去。 服务器收到来自TCP连接的请求消息后,把相应的HTML文件发送到TCP连接中,服务器接着把对早先收到的客户请求的确认捎带在包含该HTML文件的数据分节中发送出去。 FTP的工作方式FTP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方式叫做Standard (也就是 PORT方式,主动方式),一种是 Passive (也就是PASV,被动方式)。 Standard模式 FTP的客户端发送 PORT 命令到FTP服务器。 Passive模式FTP的客户端发送 PASV命令到 FTP Server。 下面介绍一个这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Port模式FTP 客户端首先动态的选择一个端口(一般是1024以上的)和FTP服务器的TCP 21端口建立连接,通过这个通道发送命令,客户端需要接收数据的时候在这个通道上发送PORT命令。 PORT命令包含了客户端用什么端口接收数据。 在传送数据的时候,服务器端通过自己的TCP 20端口连接至客户端的指定端口发送数据。 FTP server必须和客户端建立一个新的连接用来传送数据。 Passive模式在建立控制通道的时候和Standard模式类似,但建立连接后发送的不是Port命令,而是Pasv命令。 FTP服务器收到Pasv命令后,随机打开一个高端端口(端口号大于1024)并且通知客户端在这个端口上传送数据的请求,客户端连接FTP服务器此端口,然后FTP服务器将通过这个端口进行数据的传送,这个时候FTP server不再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和客户端之间的连接。 很多防火墙在设置的时候都是不允许接受外部发起的连接的,所以许多位于防火墙后或内网的FTP服务器不支持PASV模式,因为客户端无法穿过防火墙打开FTP服务器的高端端口;而许多内网的客户端不能用PORT模式登陆FTP服务器,因为从服务器的TCP 20无法和内部网络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新的连接,造成无法工作。

怎么判断软件使用的是TCP还是UDP

他们都是端对端的协议..不过TCP是面向连接的..而UDP是无面向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