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传输安全到安全套接层的重要分析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传输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据安全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安全套接层。
安全套接层是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从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的过程中,安全套接层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
二、数据传输安全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事件频发,数据传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数据传输是指数据从一个设备或系统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或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可能遭受拦截、篡改、伪造等攻击,导致数据泄露、损坏或丢失。
因此,保障数据传输安全至关重要。
三、安全套接层的概念及作用
安全套接层(SSL)是一种用于保障网络通信安全的协议,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
安全套接层通过加密技术、数字证书等手段,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密通信:安全套接层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2. 身份验证:通过数字证书等手段,对通信双方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
3. 数据完整性:安全套接层通过消息认证码等技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改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四、从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过程中安全套接层的应用
在从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的过程中,安全套接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数据传输安装前的准备: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建立安全的传输通道。安全套接层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协商通信双方使用的加密算法和密钥,建立安全的传输通道。
2. 数据传输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套接层通过加密技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同时,安全套接层还负责对传输数据进行压缩,提高传输效率。
3. 数据接收与验证:数据到达接收方后,安全套接层负责解压缩和解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完整性验证。如果数据完整且未被篡改,则接收方接受数据;否则,将拒绝接受数据。
4. 电脑端的安全防护:当数据传输到电脑后,安全套接层仍继续发挥作用,保护电脑免受网络攻击。例如,通过防火墙等技术,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五、安全套接层的重要性分析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套接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安全套接层能够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安全套接层能够验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
安全套接层还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或丢失。
因此,在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的过程中,应用安全套接层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
六、结论
从数据传输安装到电脑的过程中,安全套接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加密技术、数字证书等手段,安全套接层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安全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安全套接层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数据安全。
.OSI模型中,各个层次存在那些安全威胁和攻击?
1.物理环境的安全性(物理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 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线路备份、网管软件、传输介质),软硬件设备安全性(替换设备、拆卸设备、增加设备),设备的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不间断电源保障,等等。 2.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 2000等。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 二是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 三是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 3.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4.应用的安全性(应用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由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产生,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DNS等。 此外,还包括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5.管理的安全性(管理层安全)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 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它层次的安全漏洞。
网络信息安全层次结构是什么.?
(一)非授权可执行性 用户通常调用执行一个程序时,把系统控制交给这个程序,并分配给他相应系统资源,如内存,从而使之能够运行完成用户的需求。 因此程序执行的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 而计算机病毒是非法程序,正常用户是不会明知是病毒程序,而故意调用执行。 但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可存储性、可执行性。 它隐藏在合法的程序或数据中,当用户运行正常程序时,病毒伺机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得以抢先运行,然而此时用户还认为在执行正常程序。 (二)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 它通常粘附在正常程序之中或磁盘引导扇区中,或者磁盘上标为坏簇的扇区中,以及一些空闲概率较大的扇区中,这是它的非法可存储性。 病毒想方设法隐藏自身,就是为了防止用户察觉。 (三)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代码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 病毒程序一旦侵入计算机系统就开始搜索可以传染的程序或者磁介质,然后通过自我复制迅速传播。 由于目前计算机网络日益发达,计算机病毒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像 Internet这样的网络传遍世界。 (四)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这种媒体我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的宿主。 依靠病毒的寄生能力,病毒传染合法的程序和系统后,不立即发作,而是悄悄隐藏起来,然后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传染。 这样,病毒的潜伏性越好,它在系统中存在的时间也就越长,病毒传染的范围也越广,其危害性也越大。 (五)表现性或破坏性 无论何种病毒程序一旦侵入系统都会对操作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即使不直接产生破坏作用的病毒程序也要占用系统资源(如占用内存空间,占用磁盘存储空间以及系统运行时间等)。 而绝大多数病毒程序要显示一些文字或图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有一些病毒程序删除文件,加密磁盘中的数据,甚至摧毁整个系统和数据,使之无法恢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病毒程序的副作用轻者降低系统工作效率,重者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 病毒程序的表现性或破坏性体现了病毒设计者的真正意图。 (六)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条件。 满足其触发条件或者激活病毒的传染机制,使之进行传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现部分或破坏部分。 触发的实质是一种条件的控制,病毒程序可以依据设计者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实施攻击。 这个条件可以是敲入特定字符,使用特定文件,某个特定日期或特定时刻,或者是病毒内置的计数器达到一定次数等。 “计算机病毒”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计算机病毒研究专家F--Cohen博士提出的。 “病毒”一词是借用生物学中的病毒。 通过分析、研究计算机病毒,人们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生物病毒有着相似之处。 要做反计算机病毒技术的研究,首先应搞清楚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行为机理,为防范和清除计算机病毒提供充实可靠的依据。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到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以及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方面。 鉴别 鉴别是对网络中的主体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常有三种方法验证主体身份。 一是只有该主体了解的秘密,如口令、密钥;二是主体携带的物品,如智能卡和令牌卡;三是只有该主体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能力,如指纹、声音、视网膜或签字等。 口令机制:口令是相互约定的代码,假设只有用户和系统知道。 口令有时由用户选择,有时由系统分配。 通常情况下,用户先输入某种标志信息,比如用户名和ID号,然后系统询问用户口令,若口令与用户文件中的相匹配,用户即可进入访问。 口令有多种,如一次性口令,系统生成一次性口令的清单,第一次时必须使用X,第二次时必须使用Y,第三次时用Z,这样一直下去;还有基于时间的口令,即访问使用的正确口令随时间变化,变化基于时间和一个秘密的用户钥匙。 这样口令每分钟都在改变,使其更加难以猜测。 智能卡:访问不但需要口令,也需要使用物理智能卡。 在允许其进入系统之前检查是否允许其接触系统。 智能卡大小形如信用卡,一般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及输入、输出设施构成。 微处理器可计算该卡的一个唯一数(ID)和其它数据的加密形式。 ID保证卡的真实性,持卡人就可访问系统。 为防止智能卡遗失或被窃,许多系统需要卡和身份识别码(PIN)同时使用。 若仅有卡而不知PIN码,则不能进入系统。 智能卡比传统的口令方法进行鉴别更好,但其携带不方便,且开户费用较高。 主体特征鉴别:利用个人特征进行鉴别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目前已有的设备包括:视网膜扫描仪、声音验证设备、手型识别器。 数据传输安全系统 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以防止通信线路上的窃听、泄漏、篡改和破坏。 如果以加密实现的通信层次来区分,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即链路加密(位于OSI网络层以下的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传输前对文件加密,位于OSI网络层以上的加密)。 一般常用的是链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这两种方式。 链路加密侧重与在通信链路上而不考虑信源和信宿,是对保密信息通过各链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 链路加密是面向节点的,对于网络高层主体是透明的,它对高层的协议信息(地址、检错、帧头帧尾)都加密,因此数据在传输中是密文的,但在中央节点必须解密得到路由信息。 端到端加密则指信息由发送端自动加密,并进入TCP/IP数据包回封,然后作为不可阅读和不可识别的数据穿过互联网,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自动重组、解密,成为可读数据。 端到端加密是面向网络高层主体的,它不对下层协议进行信息加密,协议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用户数据在中央节点不需解密。 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 目前,对于动态传输的信息,许多协议确保信息完整性的方法大多是收错重传、丢弃后续包的办法,但黑客的攻击可以改变信息包内部的内容,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完整性控制。 报文鉴别:与数据链路层的CRC控制类似,将报文名字段(或域)使用一定的操作组成一个约束值,称为该报文的完整性检测向量ICV(Integrated Check Vector)。 然后将它与数据封装在一起进行加密,传输过程中由于侵入者不能对报文解密,所以也就不能同时修改数据并计算新的ICV,这样,接收方收到数据后解密并计算ICV,若与明文中的ICV不同,则认为此报文无效。 校验和: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完整性控制方法是使用校验和,计算出该文件的校验和值并与上次计算出的值比较。 若相等,说明文件没有改变;若不等,则说明文件可能被未察觉的行为改变了。 校验和方式可以查错,但不能保护数据。 加密校验和:将文件分成小快,对每一块计算CRC校验值,然后再将这些CRC值加起来作为校验和。 只要运用恰当的算法,这种完整性控制机制几乎无法攻破。 但这种机制运算量大,并且昂贵,只适用于那些完整性要求保护极高的情况。 消息完整性编码MIC(Message Integrity Code):使用简单单向散列函数计算消息的摘要,连同信息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重新计算摘要,并进行比较验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这种散列函数的特点是任何两个不同的输入不可能产生两个相同的输出。 因此,一个被修改的文件不可能有同样的散列值。 单向散列函数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中高效实现。 防抵赖技术 它包括对源和目的地双方的证明,常用方法是数字签名,数字签名采用一定的数据交换协议,使得通信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收方能够鉴别发送方所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 比如,通信的双方采用公钥体制,发方使用收方的公钥和自己的私钥加密的信息,只有收方凭借自己的私钥和发方的公钥解密之后才能读懂,而对于收方的回执也是同样道理。 另外实现防抵赖的途径还有:采用可信第三方的权标、使用时戳、采用一个在线的第三方、数字签名与时戳相结合等。 鉴于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需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及防抵赖技术。 因此为节省投资、简化系统配置、便于管理、使用方便,有必要选取集成的安全保密技术措施及设备。 这种设备应能够为大型网络系统的主机或重点服务器提供加密服务,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性强的数字签名和自动密钥分发功能,支持多种单向散列函数和校验码算法,以实现对数据完整性的鉴别。 数据存储安全系统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纯粹的数据信息和各种功能文件信息两大类。 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 而对各种功能文件的保护,终端安全很重要。 数据库安全:对数据库系统所管理的数据和资源提供安全保护,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一,物理完整性,即数据能够免于物理方面破坏的问题,如掉电、火灾等;二,逻辑完整性,能够保持数据库的结构,如对一个字段的修改不至于影响其它字段;三,元素完整性,包括在每个元素中的数据是准确的;四,数据的加密;五,用户鉴别,确保每个用户被正确识别,避免非法用户入侵;六,可获得性,指用户一般可访问数据库和所有授权访问的数据;七,可审计性,能够追踪到谁访问过数据库。 要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一种选择是安全数据库系统,即从系统的设计、实现、使用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遵循一套完整的系统安全策略;二是以现有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作安全模块,旨在增强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终端安全:主要解决微机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一般的安全功能如下。 基于口令或(和)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防止非法使用机器;自主和强制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文件;多级权限管理,防止越权操作;存储设备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软盘拷贝和硬盘启动;数据和程序代码加密存储,防止信息被窃;预防病毒,防止病毒侵袭;严格的审计跟踪,便于追查责任事故。 信息内容审计系统 实时对进出内部网络的信息进行内容审计,以防止或追查可能的泄密行为。 因此,为了满足国家保密法的要求,在某些重要或涉密网络,应该安装使用此系统。
怎样解决网络安全传输问题
一般考虑下面的因素 从这几大类去处理、软驱:全内置型笔记本软驱在电脑里面;但在某些超薄型机种里,没有软驱或是外接式的,最好选择USB接口,即插即用,不用时就不连接,既可以节省空间,又不影响使用。 电池和电源适配器:尽可能选购锂电池,而对于电源适配器AC Adapter,在选购时要应该注意在长时间工作以后,如果温度太高就不正常。 、网络功能:近来的新款笔记本电脑,把网络功能列为标配了:包括56K调制解调器(modem),以及10/100M的以太网网卡。 如果是选购的,建议加装,因为 modem上网对笔记本电脑来说还是很方便的,而网卡可以方便的连上局域网,或者是internet。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