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中如何与AI共生共荣:短视频的视觉文化与挑战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日新月异,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与AI共生共荣,把握短视频的视觉文化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数字时代中的AI与短视频
1. AI技术在短视频中的应用
在数字时代,AI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短视频领域。
通过智能算法,短视频平台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喜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同时,AI技术也在短视频制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自动剪辑、特效生成、语音识别等,大大降低了短视频的制作门槛。
2. 短视频的视觉文化特点
短视频以其时长短、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重要视觉文化现象。
通过短视频,人们可以快速地获取各种信息,表达自我,分享生活。
同时,短视频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传递各种文化信息,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三、与AI共生共荣的策略
1. 提升数字素养
在数字时代,提升数字素养是与AI共生共荣的基础。
我们需要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技巧,提高信息鉴别能力,以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准确地获取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2. 倡导良性竞争与合作
在AI和短视频的浪潮中,我们需要倡导良性竞争与合作。
短视频平台和制作者应秉持诚信原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共同营造良好的内容生态。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规范AI和短视频领域的发展。
3.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短视频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现象,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创新和创意表达,让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们还需要关注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AI和短视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挑战与机遇
1. 挑战
在AI和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算法偏见等问题。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技术、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
2. 机遇
同时,AI和短视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技术可以提高短视频的制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制作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短视频创作中来。
短视频则可以成为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结论
在数字时代中,与AI共生共荣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提升数字素养,倡导良性竞争与合作,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短视频的视觉文化现象,把握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让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数字时代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近些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彻彻底底颠覆了传统行业和人们的工作生活。 未来互联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站在现在的我们可能还难以预测未来,正如十年前的人们不会想到,不出门就能吃到外卖,甚至买到一切你想买的东西。 因此本文就和大家谈谈未来十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互联网发展前景
至今为止,随着互联网产业2C的流量市场与商业机会接近天花板,同时伴随着AI、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技术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算力作为生产力、区块链作为生产关系的科技矩阵。 多元科技融合将优先服务于G端与B端产业,一方面原因是G端与B端的产业矛盾存在多年,技术改造需求强烈;另一方面,C端的服务所需要的高并发性能、低价硬件成本等条件目前技术无法满足。
益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或工业、金融、医疗、交通、零售、城市建设与管理、政府及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提供了突破信息互联网服务局限的新型科技产业形态。 在过去人们所经历的信息互联网产业变革中,存在信息服务边界,因此,诸如教育、医疗、制造业等对打破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强烈的行业,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前沿科技服务于B端产业除了需要成熟的技术手段外,还需要拥有生产资料,即产业大数据,以及拥有产业经验与产业认知的团队。 科技公司没有足够的产业经验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在将技术与业务结合时,经常会出现需求相悖的情况。 因此,懂行业、懂业务的科技公司未来将会更具行业竞争力。
互联网发展趋势
1、互联网推动各个行业升级。
互联网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互联网正在为全球产业发展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造等无边界、人人参与、平台化、社会化的产业组织新模式将让全球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适配和聚合优化,移动服务、精准营销、就近提供、个性定制、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服务将让供求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对接,按需定制、人人参与、体验制造、产销一体、协作分享等新商业模式将全面变革产业运行模式,重塑产业发展方式。 互联网构建的网络空间,将让产业发展更好地聚集创新要素,更好地应对资源和环境等外部挑战,将推动全球产业发展迈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数字经济新时代。
线上线下的完全融合,是互联网企业营销的未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的紧密结合是未来所有企业的选择。 过去大家一直以为电商要终结实体店,现在才发现传统的电商太落后,配送时间需要3天左右,消费者的信任力很低。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发现周边门店,在线下单,30分钟就可以送货上门,而且有实体店体验,信任力高。 消费者在哪里,商家自然就需要在哪里。 当大家大多数零碎时间都在手机上度过时,商家的广告宣传也只能紧随潮流。 对商家来说,借助线上电商平台,将产品、库存、服务、会员、营销等线上化,提高收入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cpu的参数:主频\外频\总线\L2缓存\\都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它
1、主频在电子技术中,脉冲信号是一个按一定电压幅度,一定时间间隔连续发出的脉冲信号。 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而将在单位时间(如 1 秒)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称为频率。 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包括脉冲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名称;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 Hz(赫)。 电脑中的系统时钟,就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 频率在数学表达式中用“f”表示,其相应的单位有:Hz(赫) kHz(千赫) MHz (兆赫) GHz(吉赫)其中: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计算脉冲信号周期的时间单位及相应的换算关系是:s(秒) ms(毫秒) μs(微秒) ns(纳秒)其中:1s=1000ms1ms=1000μs1μs=1000nsCPU 的主频,即 CPU 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 通常所说的某某 CPU 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 的主频”。 很多人认为 CPU 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 CPU 的主频表示在 CPU 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 CPU 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 CPU 的运算速度还要看 CPU 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 的位数,等等)。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 CPU 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比如 AMD 公司的 AthlonXP 系列 CPU,大多都能以较低的主频,达到英特尔公司的 Pentium 4 系列 CPU 较高主频的 CPU 的性能。 所以,Athlon XP 系列 CPU 才以 PR 值的方式来命名。 因此,主频仅是 CPU 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 CPU 的整体性能。 CPU 的主频并不代表 CPU 的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 CPU 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个 CPU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运算指令,那么当 CPU 运行在 100MHz 主频时,将比它运行在 50MHz 主频时速度快一倍。 因为 100MHz 的时钟周期比 50MHz 的时钟周期占用时间减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 100MHz 主频的 CPU 执行一条运算指令,所需时间仅为 10ns,比工作在 50MHz 主频时的 20ns 缩短了一半,自然运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 只不过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仅取决于 CPU 运算速度,还与其它各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关,只有在提高主频的同时,各分系统运行速度和各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都能得到提高时,电脑整体的运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 CPU 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 由于 CPU 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 CPU 运算正确。 因此,制造工艺的限制,是 CPU 主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2、前端总线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 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 人们常常以 MHz 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 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 Front Side Bus,通常用 FSB 表示,是将 CPU 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 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 CPU 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将在以后的主板专题中做详解)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 CPU 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 前端总线是 CPU 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 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 如果没有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 CPU 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 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 目前 PC 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 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 几种。 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 CPU 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 CPU 的功能。 现在的 CPU 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 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 CPU,这样就限制了 CPU 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 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 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 PCI 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现之前和刚出现 Pentium 4 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 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 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 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 AGP 的 2X 或者 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 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此外,在前端总线中,比较特殊的是 AMD 64 的 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 最初是 AMD 在1999年提出的一种总线技术,随着 AMD 64 位平台的发布和推广,HyperTransport 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HyperTransport 是一种为主板上的集成电路互连而设计的端到端总线技术,它可以在内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以及 PCI 总线控制器之间,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 HyperTransport 采用类似 DDR 的工作方式,在 400MHz 工作频率下,相当于 800MHz 的传输频率。 此外 HyperTransport 是在同一个总线中模拟出两个独立数据链进行点对点数据双向传输,因此理论上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视为翻倍,具有 4、8、16 及 32 位频宽的高速序列连接功能。 在 400MHz 下,双向 4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0.8GB/sec,双向 8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1.6GB/sec;800MHz 下,双向 8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3.2GB/sec,双向 16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6.4GB/sec,双向 32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12.8GB/sec。 以 400MHz 下,双向 4bit 模式为例,带宽计算方法为 400MHz ×2×2×4bit÷8=0.8GB/sec。 HyperTransport 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当数据位宽并非 32bit 时,可以分批传输数据来达到与 32bit 相同的效果。 例如 16bit 的数据就可以分两批传输,8bit 的数据就可以分四批传输。 这种数据分包传输的方法,给了 HyperTransport 在应用上更大的弹性空间。 2004 年 2 月,HyperTransport 技术联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发布了HyperTransport 2.0 规格,由于采用了 Dual-data 技术,使频率成功提升到了 1.0GHz、1.2GHz 和 1.4GHz,数据传输带宽由每通道 1.6Gb/sec 提升到了 2.0GB/sec、2.4Gb/sec 和 2.8GB/sec,最大带宽由原来的 12.8Gb/sec 提升到了 22.4GB/sec。 当 HyperTransport 应用于内存控制器时,其实也就类似于传统的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 Bus),因此对于将 HyperTransport 技术用于内存控制器的 CPU 来说,其 HyperTransport 的频率也就相当于前端总线的频率。 10、外频外频是 CPU 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 MHz(兆赫兹)。 在早期的电脑中,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等于外频。 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 CPU 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 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来说,两者完全可以不相同。 但是外频的意义仍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这个倍数可以是大于 1 的,也可以是小于 1 的。 说到处理器外频,就要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倍频与主频,主频就是 CPU 的时钟频率;倍频即主频与外频之比的倍数。 主频、外频、倍频,其关系式:主频=外频×倍频。 在 486 之前,CPU 的主频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CPU 的主频一般都等于外频。 而在 486 出现以后,由于 CPU 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 PC 机的一些其他设备(如插卡、硬盘等)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频率,因而限制了 CPU 频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出现了倍频技术,该技术能够使 CPU 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部频率的倍数,从而通过提升倍频而达到提升主频的目的。 倍频技术,就是使外部设备可以工作在一个较低外频上,而 CPU 主频是外频的倍数。 在 Pentium 时代,CPU 的外频一般是 60/66MHz,从 Pentium Ⅱ 350 开始,CPU 外频提高到 100MHz,目前 CPU 外频已经达到了 200MHz。 由于正常情况下,外频和内存总线频率相同,所以当 CPU 外频提高后,与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对提高电脑整体运行速度影响较大。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 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 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 PCI 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现之前和刚出现 Pentium 4 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 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 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 AGP 的 2X 或者 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3、倍频CPU 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CPU 的核心工作频率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理论上,倍频是从 1.5 一直到无限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频是以 0.5 为一个间隔单位。 外频与倍频相乘,就是主频。 所以,其中任何一项提高,都可以使 CPU 的主频上升。 原先并没有倍频概念,CPU 的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速度是一样的。 但随着 CPU 的速度越来越快,倍频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它可使系统总线工作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上,而 CPU 速度可以通过倍频来无限提升。 那么 CPU 主频的计算方式,就变为:主频 = 外频 x 倍频。 也就是,倍频是指 CPU 和系统总线之间相差的倍数,当外频不变时,提高倍频,CPU 主频也就越高。 13、二级缓存容量CPU 缓存(Cache Memoney)是位于 CPU 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 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更快。 缓存中的数据,只是内存数据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 CPU 即将访问的,当 CPU 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由此可见,在 CPU 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 缓存对 CPU 的性能影响很大。 主要是因为 CPU 的数据交换顺序和 CPU 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 CPU 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 CPU 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 CPU 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 CPU 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 CPU 可达 90% 左右),也就是说,CPU 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 90% 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 10% 需要从内存读取。 这就大大节省了 CPU 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 CPU 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 总的来说,CPU 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最早先的 CPU 缓存是个整体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尔公司从 Pentium 时代开始,把缓存进行了分类。 当时集成在 CPU 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足以满足 CPU 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 因此出现了集成在与 CPU 同一块电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缓存,此时,就把 CPU 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 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 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 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 CPU 访问,减少了争用 Cache 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的效能。 英特尔公司在推出 Pentium 4 处理器时,还新增了一种一级追踪缓存,容量为 12KB。 随着 CPU 制造工艺的发展,二级缓存也能轻易的集成在 CPU 内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 现在再用集成在 CPU 内部与否来定义一、二级缓存,已不确切。 而且随着二级缓存被集成入 CPU 内核中,以往二级缓存与 CPU 大差距分频的情况也被改变,此时其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可以为 CPU 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 二级缓存是 CPU 性能表现的关键之一。 在 CPU 核心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二级缓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 而同一核心的 CPU 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级缓存上有差异。 由此可见,二级缓存对于 CPU 的重要性。 CPU 在缓存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缓存中没有 CPU 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 才访问内存。 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二级缓存的 CPU 中,读取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为 80%。 也就是说,CPU 一级缓存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 80%,剩下的 20% 从二级缓存中读取。 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二级缓存的命中率也在 80% 左右(从二级缓存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 16%)。 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 目前的较高端的 CPU 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它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 CPU 中,只有约 5% 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 CPU 的效率。 为了保证 CPU 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缓存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 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 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 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 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 1。 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 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 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缓存,提高缓存的利用率。 CPU 产品中,一级缓存的容量基本在 4KB 到 64KB 之间,二级缓存的容量则分为 128KB、256KB、512KB、1MB、2MB 等。 一级缓存容量,各产品之间相差不大,而二级缓存容量,则是提高 CPU 性能的关键。 二级缓存容量的提升,是由 CPU 制造工艺所决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导致 CPU 内部晶体管数的增加,要在有限的 CPU 面积上集成更大的缓存,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
如何利用短视频,精准营销引爆市场
1、聚焦圈层,深度沟通。 每一个视频自媒体KOL的背后,都聚合一个能量磁场。 拥有着共同标签的人,会因为兴趣、爱好、关注而集合在一起。 找到了自带粉丝和流量的他们,也就找到了与目标用户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提升品牌认知和信任。 2、融合场景,升华情感。 短视频营销发生在特定场景里,真人出境,真切表达,真实情感。 不再是单纯植入,而是围绕产品/品牌及自媒体原有的风格调性去生产原创内容,原生传递,能更完整的展示品牌/产品,引发用户的共鸣和讨论。 3、声画结合,创e4b893e5b19e164意众包。 短视频内容容易制造容易分享,以及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较短,改变了传统视频营销难以大规模使用和扩散痛点的难题。 优质PUGC内容创造者的出现,更是赋予了品牌/产品千人千面的解读机会,让品牌能在短时间聚焦声量,形成话题。 4、肥尾效应,易于扩散。 2013、2014年的时候,用户每天看短视频的量大概是一人一天看13段。 但是到了现在,一人一天要看30段以上,快手甚至在百段以上,一天平均60分钟在看。 因此所谓的肥尾是用户大量的时间会停留在那里,对于企业的投放来讲,这就会变得很有价值。 如果我能够按照用户的语言方式做对应的投放,就能积聚大量的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