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可持续管理与新技术的探讨:未来视角及可持续水质条件的改进
一、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域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实施水域的可持续管理,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改善水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未来视角出发,探讨水域可持续管理的路径以及新技术在水质改进中的应用。
二、水域可持续管理的意义与挑战
水域可持续管理旨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
当前水域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等。
因此,实施水域可持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可持续水质应该满足的条件
为了实施水域的可持续管理,我们需要关注水质问题。可持续水质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 物理指标的稳定性:水质应保持一定的温度、浊度、颜色等物理指标的稳定性,确保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2. 化学指标的合格性:水质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重金属、氮磷等污染物含量不能超标。
3. 生物学指标的完整性: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应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水体自净能力良好。
4. 持续监测与管理:建立长期的水质监测机制,对水质进行定期评估和管理,确保水质的可持续性。
四、新技术在水质改进中的应用
为了改善水质,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新技术在水质改进中的应用:
1.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例如,反渗透膜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2. 臭氧氧化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提高水质的纯净度。同时,臭氧氧化技术还可以提高水的活性,有利于人体健康。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五、未来水域可持续管理的路径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水域管理的有效性。
2. 推广新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水质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3. 增强公众意识:加强水域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水域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域管理的良好氛围。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域管理挑战。
六、结论
水域可持续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实施水域的可持续管理,我们需要关注水质问题,满足可持续水质应该具备的条件。
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新技术改善水质,探索未来水域管理的路径。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水域的可持续管理,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
2017地理小博士论文跨流域调水2000字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是万物之源。 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 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2.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 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 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4个国家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 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进行简化后,采用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划、管理运行决策研究;二是直接采用大系统优化决策模型和方法,通过先建立各种类型的大系统递阶结构模型,然后再运用多种数学规划或模拟技术(含自优化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进行该类工程的规划管理决策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模糊数学、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型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探索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如Jamieson等人从一般的跨流域调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过程出发,建立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混合决策模型结构,并建议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选系统结构、模拟模型设计所含工程设施的尺寸大小、动态规划方法进行系统实时决策研究等等。 1工程实例1.1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以色列极度缺水,而且水资源南少北多。 它的北水南调工程的主输水管长约300公里,管径2.2~2.8米,途经多座加压泵站,分支管道总长逾1万公里,年供水量14亿立方米。 工程不但带动了南部经济发展,而且把大片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 1.2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短缺,为此修建了雪山工程。 它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斯诺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调水沿途利用落差发电。 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 16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高压电网等,年供水23.6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6万公顷。 在它的帮助下,西部水质也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1.3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美国西部干旱缺水,为此先后建成十几项调水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加州北部雨水丰沛,萨克拉门托河常常洪水肆虐;南部则是天干地裂土冒烟,却住着全州2/3的人口,水资源分配也极度不均。 早在1919年,就有地质学家提出北水南调的想法。 二战后,加州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愈加严重,调水工程提上议程。 为此,加州的南、北方争吵不休,媒体也推波助澜,公开号召选民反对州政府的调水计划。 1960年,加州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1%赞成,49%反对,赞成票只比反对票多了17万张。 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县投票反对的北部供水区,也有1个县的赞成票超过50%,这是因为该县居民认识到,工程确实也有利于防洪和减少损失。 工程于1973年竣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 该工程至今仍在不断扩展和完善,工程发电量在2002年即已达到85.7亿千瓦时,使以洛杉矶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受益,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 目前,加州的人口、经济实力、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全部位居美国第一,洛杉矶更是发展为美国第二大城市。 当年许多投票反对的居民也不得不承认,北水南调工程对加州经济起飞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 1.4俄罗斯莫斯科运河工程1930年,莫斯科的水资源开发殆尽后,前苏联开始兴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1947年后改称莫斯科运河),不仅为首都莫斯科市提供了稳定水源,而且显著改善了莫斯科河的水质及城市景观1.5埃及西水东调工程埃及有96%的国土是沙漠。 为了开发西奈半岛,修建了西水东调工程。 主干线长262公里,设有7级提水泵站,年供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 它为西奈半岛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促进西奈的全面发展。 对埃及整体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影响2.1减少调出水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水量输出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可以说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 输水工程在水量输出区具有明显的防洪效益,其防洪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 2.2改善输水通过区气候环境、地下水和水质状况输水工程有利于改善两岸沿线气候、环境,尤其有利于沿线地下水的补充。 而输水渠道对自然生态环境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荒原、沙漠、沿岸地带经过灌溉成为肥沃良田、菜地、林场和果园,两岸沿线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3缓解调入水地区的生态危机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导致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受水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问题。 另外,调水还可以增加受水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率,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江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2.4不利影响输水工程同时会导致调水江河流量减少,产生河口咸水倒灌,破坏河口生态系统;引起调出水区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发生“水华”泛滥,藻类繁殖,江水腥臭变色;河道过流条件恶化;调水区下游及河口地区工农业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 3 结论3.1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诸多问题,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区域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采取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必要的。 3.2跨流域调水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举措,牵涉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法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综合研究的对象。 只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论证,才能趋利避害。 只有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才能促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生态环境问题是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应重视的问题,应做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权衡利弊;工程实施前后以至工程建成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严加管理,减小污染破坏;不同的引水工程有其独特性,对环境不利影响可能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方法很多,选用时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目的性,才能较准确地查出真正的影响,抓住临界的影响,评价影响的实际大小和识别总的影响。 3.4跨流域调水有其优势,而工期长、耗资多,又是其弱势,也并非解决水荒的惟一途径。 节流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同等重要。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不均是实施工程调水的一大前提。 就水量而言,确定一个地区是否需要调水需分析调入区缺水的性质。 属于资源缺水型为主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比较容易确定;不完全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须作充分的论证;完全不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则无调水的必要。 因此,地区的缺水问题,要判断其性质,并且根据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 同时,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而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 在多数情况下,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 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地区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挖潜与节流并举的对策,既可缓解调水工程实施前的缺水压力,又能减小调水工程的规模,从而减少水量调出区的利益损失和整个工程的环境负效益。 3.5节水和治污是解决水资源合理配臵和持续利用的两大问题。 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而节流就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 防污治污是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永恒主题,必须解决污水处理问题。 特别在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治污是没有出路的。 在调水工程建设就要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3.6调水水量应合理。 ①当地水和外调水都是可贵的水资源,要统一考虑,进行合理配臵。 原则上应是在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外调,否则,外调愈多,浪费愈甚,污染愈剧。 ②生态环境用水,一定要给予满足,在耗水量计算中,植被、造林、绿化等需水量必须计入,超采的地下水必须补回,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必须做到在长系列中维持平衡,丰水年回灌,枯水年临时超采。 各河道要在一定季节维持一定流量,不使河道长期断流、萎缩、淤高和导致河口地区情况恶化。 ③要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通过需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让耗水产业大量无限制地发展。 ④在确定可调水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调水输出区与调水输入区之间用水利益冲突,原则上应以不影响输出区现状与未来用水需要为原则,或者用补偿的办法减少对调出区的影响以保证调出区的利益。 3.7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要求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和调节流域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法治水,防污、节流,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 这包括: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管理机构设立及行业准入等等。 3.8跨流域调水应以水权为基础。 当前,水作为一种资源,已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作为一种资源,水具有地域性。 从一区域引调水到另一区域,是以牺牲前者水权益为代价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受益区域应支付等价利益。 在不侵犯原有水权者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水权交易,改善水资源的配臵,从而实现“双赢”。 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要求实现水资源和水权的有偿交易,形成水交易市场,并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臵中起重要作用。
水体应该怎么样维护
景观水体污染的控制措施 1.污染物主要来源 作为生活小区的景观水面,其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小区停车场洗车废水、雨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浮物和施工尘土等。 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2.污染源控制措施 要保持封闭缓流水体(河道、湖泊)的清洁度,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必须对可能进入该水体的排放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1)小区内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小区内封闭景观水体; (2)在小区下水道系统不能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连接的情况下,必须设立小区污水处理站对小区内所有污水进行处理,处理站净化水可回用于冲厕、浇灌绿地、冲洗道路、洗车等,或经深度处理后作为封闭景观水体的补充水; (3)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历时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封闭水体,若直接排入封闭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有条件,可考虑将收集雨水经静置沉淀处理后作为补充水排入该封闭水体; (4)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难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 (5)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6)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已受污染的景观水体处理的方法有: (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光调节、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 在一定周期内清除湖底沉积物及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是控制内负荷的有效途径。 定期补水是保持景观水水质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是一种物理净化过程,稀释作用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 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使考虑全部换水也不会造成水源的过多浪费,在经济上可行,操作管理也方便,同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对于较大水面的景观水体等则只能采用定期补水的方法,由于一次性换水会造成水源的大量浪费,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因此,定期补水能起到降低水体由于蒸发渗漏作用而引起的含盐量的增加,以及稀释水体中有害污染物浓度的作用,对于防止水体水质变坏及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只能起到延缓作用,而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水体水质逐渐变坏的问题。 补充水量的多少,应因地制宜,如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充沛,只要在特定时期少量补充即可,在大多数月份无需人为补给。 而对于北方地区,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雨量,就必须予以补充以达到水体设定水位。 而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补充也是一种重要来源,但如果地下水是微咸水,即需要补充适量淡水来稀释盐分的累积,维持水体中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对水库、湖泊投加时,可把药剂放在布袋中,系在船尾上,浸泡在水里,然后在水中按一定的路线航行。 投药量随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它有关条件而定。 一般说,硫酸铜效果较好,药效长,每升水投加0.3~0.5mg,在几天之内就能杀死大多数产生气味的藻类植物,但往往不能破坏死藻放出的致臭物质。 漂白粉或氯能去除这种放出的致臭物质,但投量要多一些,如0.5~1mg。 应当注意,加氯不应过多,否则反而又会增加水的气味。 药剂的正确用量可借试验确定。 另外,由于硫酸铜对于鱼类也有毒性,其致命剂量随鱼的种类而异,约自0.15~2.0mg/l。 这个数字在灭藻所需剂量范围的附近,因此,在景观兼养鱼的塘水中投加杀藻剂杀藻时,应慎重考虑,以免发生水中鱼类死亡现象。 (3)水生植物系统 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 由于水中污染物除了一些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外,还含有氮、磷等植物营养物,在湖内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并定期清理,能够提高水体对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无机营养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水生植物收获后可作某些用途,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常用效果较好的种植品种为:凤眼莲、莲、芦苇、香蒲等。 据估算,凤眼莲的产量约为5~10公斤/平米水面,按凤眼莲含氮1.2%,含磷0.79%计,每平米凤眼莲的氮去除负荷和磷去除负荷分别为0.06~0.12Kg/a和0.04~0.08Kg/a。 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4)生物栅与生物浮岛 生物栅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 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绳状生物接触材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大大强化了湖水的净化能力。 生态浮岛是一种应用于封闭水域水体净化新型生态工艺,其上部可种植花草,一方面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还有美化湖面景观的作用,具有立体景观效果。 可供种植的植物有:美人蕉、空心菜、小麦等。 (5)水生动物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 养鱼一般只在水生植物水体中放养或直接在水体中无饵放养。 由于景观水域水质标准要优于渔业水域水质标准,因而完全可以满足鱼类生存的需要。 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莲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 它们能够以藻类为食,控制藻类的过渡繁殖,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试验,即使是污水养鱼,也可将水中藻类含量降至1000个/ml左右。 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养鱼塘的BOD5负荷范围可设定在20-35kg/ha.d之内。 (6)曝气充氧 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 如果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塘等缓流水体,将促进各种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的活性,刺激他们异常增殖,藻类过渡生长,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下降,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的状态,使鱼类大量死亡。 因此,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曝气的方式主要有自然跌水曝气和机械曝气,自然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低,但无能耗,维护管理简单,在要求充氧量较大时一般很难满足;而机械曝气充氧效率高,选择灵活,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或水塘的充氧。 为了保证鱼类的供氧,水体中溶解氧一般应大于3mg/l(亦即B类水质标准值),充氧机数量一般为10-15亩水面设一台曝气机。 (7)微污染生物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一种高效的较为先进的处理技术。 微污染生物处理一般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的机理是使细菌和真菌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氮、磷等,作为营养物质,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 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完全彻底的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根据国内外报道,生物接触氧化对微污染水体的COD、NH3-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20—30%和80—90%,而我院的实验结果,上述两项指标的去除率也可分别达到20%和30%,这一去除率对湖面水质保持也将会产生显著效果。 (8)投加PSB 这种方法目前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应用较多,也属生物处理方法的一种,即定期向水中投加光合细菌,光合细菌是一种在水系中生长的微生物,纯光合细菌菌体含有60%(质量分数)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酵母蛋白与鱼粉蛋白时,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叶酸等。 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投加PSB是一种新颖的处理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需单独建处理构筑物,一次性投资省等特点。 但投加菌种所需费用较高,处理费用相应会增加。 同时由于光合细菌属光能自养菌,不含有硝化及反硝化菌种,因此,光合细菌对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但对氮、磷等植物营养物只能以COD:N:P=100:5:1的比例去除,去除率相对较低。 导致湖泊、塘水等缓流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的大量流入,由于光合细菌不具有脱氮除磷的特性,因此,对于微污染水采用投加光合细菌的处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你可以选合适的实行.
水污染应如何解决?
针对水污染,主要措施有:加强对地下水的水质检测、预防农业污染、预防工业污染、预防生活污染、采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1、加强对地下水的水质检测
在进行地下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是哪里的水质受到了污染,又是被哪些物质所影响产生的污染问题,从而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水质检测系统,对地下水进行实时的、合理的、科学检测,分析各地区地下水的具体情况。 同时根据水质情况进行对地下水的动态检测预警,进行水质污染程度的划分,对容易产生污染问题的区域进行重点检测。
2、预防农业污染
由于地下水水污染的特点,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从污染的源头入手做好污染的预防工作。 在对于农业活动的污染预防当中,首先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农民的种植观念进行改变,宣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推进无污染、无添加的无公害农业生产种植,结合农作物以及当地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种植规划,适当地使用肥料以及农药,减少化学物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农业污染。
3、预防工业污染
对工业污染的预防,重点在于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合理的处理,可以通过对工业园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尽量远离生活用水的上游区域,同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废渣、废水进行分类处理,以减少各类工业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排放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 另外,需要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工业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4、预防生活污染
对于生活污染的预防,根据具体的城镇、乡村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加强对生活垃圾的管理,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垃圾分类。 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 对于生活污水则需要对地下管道进行定期的检修,避免排污系统泄露从而渗入到地下水之中造成污染问题。
5、采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当发现地下水受到污染时,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治理技术,对水质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其中,最常见的治理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采用过滤分离技术,其中包括粗料处理方式,通过利用格栅、筛网等对遭受污染的地下水中的悬浮物质进行过滤;或是粒状材料过滤的方式,将污水中的几十微米以及胶体级别的污染物质进行过滤;最后通过膜滤进行过滤处理,利用压力差和电力差,对污水进行过滤。
②采用重力分离处理技术,由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的密度比水中的密度大,可以采用沉砂池和沉淀池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沉砂池主要用于对无机固定的沉淀,而沉淀池主要是对有机固定为主的沉淀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对污水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