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AI服务器架构: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探讨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服务器架构逐渐成为支撑大规模AI应用的核心基础设施。
AI服务器架构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等多个层面,其设计复杂度与要求日益提高。
本文将深度解析AI服务器架构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其构成及工作原理。
二、硬件架构
1. 处理器
AI服务器的硬件核心是处理器,目前主要有多核CPU、GPU和TPU等。
多核CPU能处理大量并发任务,而GPU凭借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已成为深度学习等领域的重要支持。
TPU则是专门为某种任务定制的处理器,性能卓越且功耗较低。
2. 内存与存储
AI服务器需要高性能的内存和存储系统以支持大数据处理。
内存方面,一般采用高速、高容量的DDR内存或HBM堆叠内存技术。
存储方面,采用SSD、PCIe闪存等高速存储解决方案,确保数据的高速读写。
3. 网络通信
AI服务器之间以及服务器与数据中心之间的通信需求日益旺盛,因此高速、低延迟的网络通信技术至关重要。
目前,Infiniband、Ethernet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三、软件架构
1. 操作系统
AI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需要支持高性能计算、并行处理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功能。
目前,Linux操作系统凭借其开源、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领域。
2. 深度学习框架
深度学习框架是AI软件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TensorFlow、PyTorch等。
这些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工具,方便开发者进行模型训练、优化和部署。
3. 分布式计算框架
AI服务器的计算任务往往涉及大规模数据集,需要分布式计算框架来支持。
如Hadoop、Spark等分布式计算框架,能够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存储。
四、软硬件交互与协同优化
AI服务器的软硬件交互与协同优化是提高性能的关键。
硬件加速器(如GPU)需要与软件框架(如深度学习框架)紧密配合,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任务。
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软硬件协同优化,如针对某种算法进行硬件定制,以提高性能并降低功耗。
五、AI服务器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1. 挑战
(1)数据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随着AI应用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加密和保护,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2)计算性能与能效:随着AI应用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对计算性能和能效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需要不断优化服务器架构和算法,提高计算性能并降低功耗。
(3)软硬件协同优化的复杂性:随着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软硬件协同优化的复杂性也在增加。
需要不断研究新的优化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整体性能。
2. 未来趋势
(1)异构计算:随着算法和数据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异构计算将成为未来AI服务器的重要趋势。
服务器将采用多种处理器(如CPU、GPU、TPU等)进行协同计算,以提高性能。
(2)云边协同:未来AI服务器将更多地与云计算结合,形成云边协同的模式。
边缘计算将承担部分计算任务,减轻中心服务器的压力,提高整体性能。
(3)自动化优化与管理:随着AI服务器的规模不断扩大,自动化优化与管理将成为重要趋势。
通过自动化工具和技术,实现对服务器性能、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优化。
六、结语
本文深度解析了AI服务器架构的硬件、软件以及软硬件交互等方面,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趋势。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服务器架构将继续优化和创新,以支持更广泛的AI应用。
AI服务器的优势有哪些?
从服务器的硬件架构来看,AI服务器是采用异构形式的服务器,在异构方式上可以根据应用的范围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如CPU+GPU、CPU+TPU、CPU+其他的加速卡等。 与普通的服务器相比较,在内存、存储、网络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主要在是大数据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需要更大的内外存,满足各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服务器是以CPU为算力的提供者,采用的是串行架构,在逻辑计算、浮点型计算等方面很擅长。 因为在进行逻辑判断时需要大量的分支跳转处理,使得CPU的结构复杂,而算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堆砌更多的核心数来实现。 但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应用,充斥在互联网中的数据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对以CPU为主要算力来源的传统服务提出了严重的考验,并且在目前CPU的制程工艺、单个CPU的核心数已经接近极限,但数据的增加却还在持续,因此必须提升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能力。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AI服务器应运而生。 现在市面上的AI服务器普遍采用CPU+GPU的形式,因为GPU与CPU不同,采用的是并行计算的模式,擅长梳理密集型的数据运算,如图形渲染、机器学习等。 在GPU上,NVIDIA具有明显优势,GPU的单卡核心数能达到近千个,如配置16颗NVIDIA Tesla V100 Tensor Core 32GB GPUs的核心数可过个,计算性能高达每秒2千万亿次。 且经过市场这些年的发展,也都已经证实CPU+GPU的异构服务器在当前环境下确实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不可否认每一个产业从起步到成熟都需要经历很多的风雨,并且在这发展过程中,竞争是一直存在的,并且能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AI服务器可以说是趋势,也可以说是异军崛起,但是AI服务器也还有一条较长的路要走,以上就是浪潮服务器分销平台十次方的解答。
怎么才能玩转AI?
2019年,热门的人工智能(AI)继续在产业中快速奔跑,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搭上智能化升级的大潮。 然而,长时间、高成本、高投入、复杂繁琐的AI开发流程,正阻碍着AI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许多传统企业不能轻松快速地构建AI能力。
喝一杯水要几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件毫不费脑的事。 那么AI开发需要几步呢?对于开发小白和AI专业开发者来说,答案截然不同。
今年,华为云EI(企业智能)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正式商用上线,不仅让许多AI小白拆除AI开发的门槛,同时也让诸多AI开发者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的开发体验。
这一被称为“开发者的福音”的AI平台,究竟是怎样的利器?它又在如何在各个传统行业发挥作用呢?对此,小编分析了ModelArts加速AI开发的四大亮点,详解ModelArts平台使用步骤,并亲身体验了ModelArts的极简操作流程,过了一把AI开发瘾。
简单的说,ModelArts平台就是一个让小白轻松学会训练AI模型、让AI老手节省时间脑力的开发神器,让各行各业关于AI的创意都能快速实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会有疑问,作为智慧IT设计师,新网络建筑师-集辉信息的小编在这里举个例子,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下这个ModelArts到底是何方神圣。
救标注数据的小王一命——ModelArts 数据管理
上班刚打完卡,老板就丢给小王10万张无标签的图片,要求小王为这些数据打上标签。
给10万张图片打标签,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并不简单。
华为云EI深度学习服务团队负责人也说:
“头疼的就是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 光是数据准备就要占掉整体开发时间的 70%。 ”
为什么数据的处理这么难?效率为什么这么低呢?
包括小王公司在内的许多公司都是从交易数据、物联网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安全日志到图像、语音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几乎是大海捞针式的方法。
因为,这些都是未标注的数据,而目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机器学习,大部分应用都是有监督的学习,这就需要大量的标注样本去训练人工智能算法模型。
所以,AI 算法并不是丢一堆数据能够从中学习到各种有用的知识,而是背后有大量的人工在标注数据。
小王就是这个人工之一,看似简单的工作每天却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小王很是苦恼,开始反思自己。
第一,就输入关键词找图而言,网上的海量图片实在是太多了,用人力去识别的话,真是老费劲了;
第二,自己确实面对如此多的美图,还是会忍不住开个小差,三心二意地选不下来啊。
难道一个小小的助理生活就如此不堪,连最基础的工作也做不好吗?
小王不想就这么放弃。
那么,要不试一试企业刚引进的华为云ModelArts
在数据管理方面,ModelArts首先会将数据进行预处理,用 AI 的算法去标注数据,即自动化标注和半自动化标注。
接着,ModelArts 可对数据采样和筛选,预标注,缩减需要标记的数据量。
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人工智能的前景怎么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为了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人工智能前面发展的三起两落。
一、六十多年前的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Artifitial Intelligence”的课题,目的是让逐渐成熟的计算机能够代替人类解决一些感知、认知乃至决策的问题。 这样一个课题是如此令人神往,也迅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眼球,相关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是为第一起。
二、初,学者们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思路,是以人为师,通过专家编制规则的方法,教机器下棋、认字乃至语音识别。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方法是完全南辕北辙的——人类的视听器官虽然很发达,却并没有能力总结提炼其中的规律。 于是,人工智能的美好憧憬中迎来了残酷的现实,学者们发现解决问题是如此遥远,围观群众也一度认为人工智能的学者都是骗子。 是为第一落。
三、既然靠人指导不行,那就要祭出“实事求是”的法宝,从数据里统计规律。 在这样数据+统计的方法论下,诸如人脸识别、手写识别等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在当时最困难的问题——大词表连续语音识别上,统计方法也是史无前例地造就了实验室中“基本可用”的系统。 到此时,我们感觉找到了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基本思路。 是为第二起。
四、数据+统计模型的方法盛行以后,也很快遇到了瓶颈:数据量的提升并不总能带来识别率的提高。 当然,我们很早就知道“深度模型”比“浅层模型”学习数据的能力强,无奈这种模型的计算代价极高,只能望洋兴叹。 拿语音识别为例,在“基本可用”到“实用”之间的鸿沟,十几年都没有跨过去,于是大家又转向悲观,觉得人工智能还只是个梦。 是为第二落。
五、第二落以来,继续坚持在“深度神经网络”这条战线上的学者很少,因为做这个是拿不到funding的。 其中有一位老前辈Jeffrey Hinton,和他的学生Alex一起,发现用GPU算神经网络,能大幅提高速度,于是这种模型居然可能实用了。 一旦实用,深度模型可以疯狂吸收数据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于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带来了飞跃式的进展。 是为第三起。
当然,工业界的看到的这第三起,比我们上面轻描淡写提到的内容要波澜壮阔得多。 不过,不要太在意,因为各路大佬不论过去是做黑产、卖假货还搞劫持的,都摇身一变成了人工智能的忠实拥趸和业界先驱——虽然他们的数学也就是初中肄业水平。 去年,当我听到某此类上市公司老板歇斯底里地在财报中喊出要投入数千万美元搞人工智能时,不由心生感慨:修脚的可以挂妙手回春的锦旗,但千万别说自己是做精准医疗的!
虽然人工智能的第三起确实有了质的发展,但考虑到这些沉渣泛起的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我觉得第三落还是会来到,只不过并非对行业本身的怀疑,而是自我净化罢了。
而人工智能的行业发展趋势,由于大规模数据+大规模算力的基本方法论已经成熟,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十分清楚的:在那些数据储备充分、商业价值清晰的场景,人工智能会迅猛发展,投身于这样的行业中期发展会非常好;而医疗、教育这类领域,由于电子化数据的整理与积累尚需时日,可以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于人工智能非常核心的问题,也就是关于“认知”的问题,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方法论上的突破,也更谈不上解决,不过扯到这个话题就太大了,我们找其他机会再聊。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